根據蝗區各縣7月上旬監測調查情況及生態、氣象條件等分析,預計東亞飛蝗偏輕發生,大荔縣黃河灘有高密度蝗點出現,發生面積56萬畝,達標面積23萬畝?;闰锍鐾潦⑵陬A計在7月30日-8月7日,三齡蝗蝻盛期在8月12—19日,發生盛期與常年相當。重發區域在黃、渭河荒草灘、黃河雞心灘和三河交匯處,局地可能出現高密度蝗點。土蝗中等發生,發生面積100萬畝,達標面積30萬畝,防治適期8月上中旬。
預報依據:
1、蟲源基數較低。東亞飛蝗夏殘蝗面積較去年減少,總體密度較低。據7月初蝗區各縣(市、區、處)調查,總殘蝗面積33.9萬畝,較去年減少13.3萬畝;平均殘蝗密度13.2頭/畝,高于去年的11.5頭/畝,低于前三年均值14.0頭/畝,最高密度662頭/畝(大荔),高于去年的187頭/畝。其中6-10頭/畝面積16.2萬畝;11-30頭/畝面積10.9萬畝;31-100頭/畝面積6.2萬畝;100頭/畝以上面積0.6萬畝。土蝗夏殘蝗面積43.3萬畝,比去年增加2.3萬畝,平均密度606頭/畝,低于去年的1722頭/畝,最高8004頭/畝(澄城),高于去年最高4669頭/畝。其中小于330頭/畝面積23.0萬畝,331-2000頭/畝面積10.7萬畝,2001-6000頭/畝面積8.3萬畝,6001-33000頭/畝面積1.3萬畝。
2、生態條件。黃、渭河灘、鹵泊灘大部分灘地已開墾種植,宜蝗面積進一步減少,據統計,黃、渭河流域飛蝗宜蝗面積82.7萬畝,較上年減少了84萬畝,但近河道灘地和部分灘區撂荒農田雜草生長茂盛,為蝗蟲提供豐富的食料,有利蝗蟲孽生。
3、氣象條件。天氣預報7月份降水量與常年同期比較,陜北大部偏多1~2成,有利于這些地方土蝗的出土,關中大部偏少1~2成,不利于幼蟲出土。
2017年7月20日